零跑汽车, 才最值得小米警惕?

  • 2025-07-13 00:06:31
  • 168

行动、突破、领先。

这是零跑最近一段时间的节奏。

一季度销量发布的时候,零跑汽车的总交付量为8.76 万辆,还落后于理想的9.29万辆和小鹏的9.4万辆。半年度销量中,零跑以22.1万辆的成绩甩开了20.3万辆的理想和19.7万辆的小鹏半个身位。

这也让零跑的关注度飙升自成立以来的巅峰,谁都未曾预料到,它能走出这样一条亮眼的路。

没有存在感,可能是零跑以前最明显的标签,它也知道自己的优势不在流量,所以在发布会等传播上总在强调自研,谈四叶草平台、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四域合一。

这回的C11发布会,朱江明讲了5个故事,真情实感很触动人,不过发布会的重头戏,仍然是后续C11的一项项技术优势。

普通消费者不爱听这些枯燥的东西,但他们不“傻”,会做配置对比,会实际去试驾,买着买着,把零跑买成了一匹黑马。

全新C11秉持“加量不加价”的理念,以14.98万-16.58万元的价格起售,官方宣称价值提升超过4万元。

而这个逻辑,现在用得最6的就是小米。

零跑的开挂人生才刚拉开序幕,接下来,就看竞争对手的围攻中,能不能撑住了。

毕竟在商业丛林,没人敢立flag自己过得能一直这么好。吴晓波在《大败局》中写到的那些失败,它并不是一个从少年到老年的过程,而是一个从少年到青年和壮年的过程,甚至它死的前一年,可能还是行业中最厉害的企业,但咣叽就折断了。

商业本身就是幸存者的游戏,这也让零跑的故事更有意思。

C11:把Model Y们逼到墙角?

零跑在新势力品牌当中做到真正“领跑”,C11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C11是零跑发布的首款 SUV 车型,初上市时不声不响,没有太多关注度。但三年后C11增程版的发布,却让这辆车一炮而红,全年销量超过8万辆,是当年新能源中型 SUV 市场的第一名。

打着“半价理想”的标签,C11贴着理想L7,在家庭用户心中稳稳卡住了一个位置:以15万元至20万元的价格,买到30万元至40万元配置的汽车。今年5月,C11依然以8225辆的成绩位居20万-40万级别纯电SUV 销量第四位,仅仅比Model Y的名次低。

对于这款车,零跑希望打造成为像丰田卡罗拉一样的存在,那势必就要持续迭代,这回官方宣称价值提升超过4万元体现在哪?

全新C11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内饰部分,新车放弃了原来的三联屏,采用了液晶仪表盘 + 17.3 英寸中控大屏,领先同级Model Y、小鹏G7等一众车型,并搭载了 60 英寸的 AR-HUD ,可以将行车、导航、辅助驾驶等信息直接投射于驾驶员视野前方,无需低头查看仪表,能够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便捷性。

这个HUD,也是零跑自研的。

在科技配置体验上,全新零跑C11搭载了升级的Leapmotor OS 4.0 Plus操作系统、8295P芯片,同时还融入了DeepSeek+通义千问,整个语音交互体验更为顺畅。

15万元左右的价格,能得到在水准线以上的空间、配置、舒适度以及车机和底盘,主打的就是能开、开不坏。

行业被零跑教育了

困顿沉沦时,视你的坚持为迂执;拨云见日时,又将你的足迹奉作通途。

如今这场由零跑引领的“技术下沉潮”,结结实实给行业上了一堂课——高举高打的装X不可能一直有用,谁能先降本增效,谁就能撑过盈利前的寒潮。

汽车越来越像电子产品,需要成本,也需要效率。比如零跑卖了4年的C11,又将发布2026款车型。也许在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下,它没有那些“网红车型”的话题性,但是能长红4年持续大卖的原因,就是技术迭代的优势。

2019年,他们做出了中国车企自研的首个车规级智驾芯片,四域合一中央域控技术,目前零跑C系列车型80%零部件通用化率,通过共享底盘、车灯、座椅等核心部件,开发第二款车只需新增20%~30%成本。

搞好县城经济才是吃饱饭的务实之道。当其他新势力还在以高成本的方式去打造直营店时,零跑通过经销商模式实现了渠道的快速下沉与扩张,通过经销商分担渠道建设成本,2024年销售费用率从去年的10.8%降至6.7%。

OEM也得做到两头赚,两头堵。这种收入模式的特殊性在于,它与销量脱钩,具备高稳定性和高利润的特点,零跑自研的CTC 电池技术若在中国一汽体系内推广,不仅能为双方节省数亿元制造成本,还能显著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所以,零跑卖得越好,那么它的终端价格自然也会下沉越多。见识了零跑的打法,车企也能愿意跟零跑合作——很简单,用零跑的东西,是真的能省钱。

零跑算活下来了吗?

朱江明在一次采访中被问道,“零跑算是活下来了吗?他很直接地说:还没有。

这并不是一句过谦的话,如果仔细看,零跑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到了2025年,外面全是“半价理想”,大部分也是性价比选手。零跑想靠性价比突围,或许会更困难。零跑离全面盈利“只差一步”,但这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唯有撕掉标签、改变认知、重塑底色,零跑才能真正“领跑”,实现全面飞跃。

零跑的单车收入从2023年的11.62万降到10.95万。销量增速(103.8%)〉收入增速(92%)〉单车收入增速(-5.8%),表明零跑存在“以价换量”。对比头部新势力,零跑的毛利率仍有差距。如果对比零跑和其他新势力的资产负债情况,2024年零跑的资产负债率是73%,负债压力是远超过小鹏的62%和理想的56%的。

截至7月10日收盘,零跑市值774亿港元,不如小鹏(1288亿港元),被理想(2170亿港元)甩在身后,也说明投资者对现在零跑的商业模式还有一定距离。

但差距却是肉眼可见地缩短,本身零跑选择的这条路本就不性感,也不那么容易讲出故事。上升期的企业就是容易出现这种状况,整车制造本来就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行业,每个环节都需要砸钱,生产线建设,到技术研发,再到零部件库存管理,都少不了大量的前期投入。

况且,没人会质疑实绩。接下来,大家对零跑的关注点在于:是否能一直引领?是否能完成销量目标?是否能走向高端——这一切或许要看D系列的表现。

6月27日,2025高通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上,朱江明披露,零跑定位旗舰的D系列车型将于明年第一季度量产,届时发布的零跑下一代中央域控制器将首发搭载高通骁龙双8797芯片。

这将是零跑品牌和零跑技术目前来说最高端的一款车型。以25万-30 万的售价,给到 50 万以上竞品车型才有的配置。

就像朱江明说的,零跑是长跑选手,能否保住第一名不好说,但有把握一直是头部。这应该是对零跑最精准的预判。

“从不被看好,到越来越好。”这种精气神儿,也是支撑零跑行稳致远的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