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踩中了宇树科技的风口: 一场跨越七年的资本接力
- 2025-07-23 19:02:06
- 685
7年,10轮,30家机构。
2025年7月18日,证监会发布了宇树科技的《上市辅导备案报告》,“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消息,如同一颗深水炸弹,不仅预示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重大突破,也揭示了一场跨越七年的资本接力。通过对融资轨迹的深度解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机构名单,更是一部硬科技投资的进化史与产业变革的前奏曲。
融资全景:边缘创新到风暴中心的资本跃迁
斤风根据工商信息与媒体报道综合整理宇树科技融资轨迹,部分信息由于披露口径不同,可能与工商变更或者部分报道存在差异,本文数据仅作参考,请以宇树科技未来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为准。
2016年8月,26岁的王兴兴出资10万元,成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宇树科技,不到2年后的2018年5月,宇树科技获得来自变量资本、安创资本的天使投资,自此之后的未来7年,宇树科技开启了累计约10轮共计30家机构(粗略统计)的融资历程。
斤风将宇树科技的10轮融资划分为早期拓荒(2018-2020年)、价值确认(2021-2023年)、生态聚合(2024年至今)三个阶段:
(1)早期拓荒:技术信仰者的孤独冒险
天使轮(2018年):变量资本(张鹏)与安创资本(吴雄昂)的入场极具象征意义。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代表的是对前沿技术的敏锐嗅觉;ARM中国前掌门人吴雄昂则带来芯片级别的技术视角与国际资源。在此阶段,DJI New China PE Fund-1 L.P.的短暂停留与快速退出,反映了当时市场对消费级机器人商业化的普遍疑虑。
Pre-A至 Pre-A+轮(2019-2020年):红杉中国、祥峰投资、德迅投资、初心资本的加入,标志着专业风投开始押注赛道。红杉中国在早期看中王兴兴团队的科研积累与产品经验。祥峰投资依托新加坡淡马锡背景,将宇树科技纳入全球科技投资矩阵。德迅投资曾李青作为腾讯联合创始人,延续“硬件+场景”投资逻辑,云鲸智能的成功经验使其敏锐捕捉到宇树科技的消费潜力。初心资本创始人田江川聚焦“人机交互革命”,被投企业如移远通信(物联网模组)、思必驰(语音交互)等与宇树科技形成技术互补,提前布局多模态交互生态。
(2)价值确认:技术验证到规模扩张
A轮(2021年):顺为资本的千万美元级别投资是宇树科技的重要转折点。小米生态链对硬件成本控制与供应链管理的深刻理解,为宇树科技从实验室走向量产提供了关键助力,使Unitree Go1机器狗量产成本下降40%,首年销量突破万台,验证消费级市场可行性。此时,人形机器人技术可行性也在此阶段获得初步验证,资本市场信心增强。
B轮至B1轮(2022年):海克斯康(全球工业软件巨头)、经纬创投、深创投、容亿投资、敦鸿资产以及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鱼贯而入。海克斯康的加入具有战略意义,其主营业务CAE/CAD软件与精密测量技术是机器人研发的“工业底座”,QC-Calc用于机器人关节精度检测,将定位误差从±0.1mm降至±0.02mm,Simufact优化结构设计,使H1人形机器人自重减轻15%。深创投、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作为政府资本也在此时陆续进场,提供强力背书与产业资源。
(3)生态聚合:巨头入局与产业闭环
B2轮(2024年2月):美团(汉海信息)、中信证券、中信金石、源码资本、钧石创投、容亿投资、深创投等联合注资。美团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巨头,投资逻辑直指无人配送与服务场景的落地配套,未来战略协同可能极高。
C轮(2024年9月):美团(美团龙珠)、红杉中国、祥峰投资、琥珀资本、上海科创基金、北京中关村科基金、北京机器人基金等。专业风投与地方引导基金形成合力,为宇树科技在全国范围的产能扩张与场景对接快速铺路。
2025年1月,Unitree H1登上CCTV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人形机器人火爆全网,宇树科技更是成为投资机构热议追捧的明星项目。
C+轮(2025年6月):预计为上市之前最后一轮,据悉估值达到120亿元人民币。中国移动、腾讯投资、阿里创投、蚂蚁集团、锦秋基金(字节跳动)、吉利控股集体入场。这是运营商巨头、互联网巨头、汽车巨头的组团投资,揭示了人形机器人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的战略地位,也为宇树科技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潜在应用场景与生态资源。
根据《上市辅导备案报告》,王兴兴直接持有宇树科技23.8216%股权,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控制公司10.9414%股权,合计控制公司34.7630%股权。以120亿元人民币估值计算,王兴兴直接持股价值超过28亿元,宇树科技的融资历程书写了一部创新、创业、创富的硬科技中国梦!
资本群像:踩中风口的角色图谱
天使资本与技术发现者:变量资本、安创资本作为“天使捕手”,凭借卓越的技术背景,在萌芽期精准下注,承担了最高的投资风险。
早期资本与长期陪伴者:红杉中国、祥峰投资自Pre-A轮即坚定入场并且持续多轮加注,体现了对于技术路线的深刻理解、对于管理团队的高度信任以及超乎寻常的长期耐心,也是宇树科技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资本推手。德迅投资、初心资本的早期介入,也印证了曾李青、田江川在早期投资中的专业眼光。
产业资本与战略赋能者:顺为资本在A轮关键节点以首家产业资本身份进入,为宇树科技注入小米基因。美团通过两轮投资强势布局,本地生活场景与宇树科技的产品方向高度契合。海克斯康提供不可或缺的底层工业软件与精密测量技术赋能,正是典型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移动、腾讯、阿里、字节、吉利虽在后期入场,但其庞大的生态资源与应用场景,将为宇树科技商业化落地打开无限空间。
政府资本与产业护航者:深创投、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科创基金、北京中关村基金、北京机器人基金的先后介入,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代表了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层面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强力信心。他们往往在技术可行性得到验证之后(B轮左右)进场,既是“背书”也是“护航”。
专业风投与阶段助力者:经纬创投、源码资本、容亿投资、敦鸿资产、钧石创投、琥珀资本、博睿智联、米达投资等,凭借对硬科技赛道的专业判断与项目挖掘,在宇树科技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成功“上车”。中信证券、中信金石等则在临近上市迅速介入,体现对于Pre-IPO机会的精准把握,并且成功锁定保荐券商。
踩中风口的无一是泛泛之辈,都是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佼佼者。
未来战场:百亿估值后的生死考验
宇树科技7年融资历程清晰展现:真正颠覆性的硬科技需要超长孵化周期。
早期天使轮、Pre-A轮投资者承受了极高的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投资回报源自对创始团队、技术路径、市场预期的深度信任,要求投资机构具备深厚的技术理解、产业认知以及“陪跑”决心。
宇树科技进入上市,不仅是一场属于技术发现者、长期陪陪伴者、战略赋能者、产业护航者、阶段助力者的资本盛宴,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标志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的跨越,背后揭示“耐心资本+技术深耕+政策护航+生态聚合”的成功模式,为中国硬科技创业提供了范本。
但是,宇树科技的征程远未结束:
量产生死线:从实验室样机到大规模、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量产,是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共同难题。供应链管理、制造工艺、良率控制将决定其商业化的成败。
场景突围战:找到真正规模化、强需求、可持续的“杀手级”应用场景,避免沦为“技术玩具”,是宇树科技未来发展面临的核心考验。
国际围剿局:面对波士顿动力、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等国际巨头,宇树科技需要尽快在性能、成本、生态上构建差异化优势。同时,核心零部件(芯片、电机、减速器、传感器、工业软件等)的供应链安全,亦需未雨绸缪。
宇树科技的未来上市只是起点,这场融合了顶尖技术、巨量资本与宏大愿景的产业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资本的风口,必将由现实世界的价值创造来兑现。
宇树科技的下一程,注定在聚光灯下,接受更严苛的审视与更激烈的角逐。
- 上一篇:基辅遭受俄最大规模空袭
- 下一篇:台风